害蟲防治(Pest Control)實際上是一門非常藝術的控制,也就是所謂的綜合害蟲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gement, IPM):
1.預防(Prevention):『預防勝於治療』
任何害蟲入侵首要的產生都是因為環境條件上的缺失及人為因素造成,如:
(a)大門應以氣幕(Air Curtain)阻止冷氣的外流及害蟲的侵入,但是往往忽略了高度、角度及周邊環境的處
理需造成虛設。
(b)加裝紗窗門、下水道、排水口加裝鐵柵欄或網子,卻疏忽了一個十元大小的洞就能讓蚊蟲、老鼠不斷的
入侵,其原由終是不懂得害蟲的生態(Life cycle)與習性。
(c)加裝捕蠅燈也能降低害蟲的群聚與成為專業防治後的輔助之一。
2.壓抑害蟲族群(Suppression):
抑制害蟲的成長重於檢視孳生源,針對孳生源投擲藥磚(Chlorpyrifos 1.5% w/w)、生物製劑(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或生長調節劑(I.G.R.)來達到消滅孑孓、幼蟲的成長,並且必須研判距離之長短
做好阻隔處理。
3.根除(Eradication):
根除的定義是要求完全消滅某一區域之害蟲,實際上能達成的只有85%,其原由如下:
(a)周邊環境太差,無法一一防治(範圍外)
(b)害蟲的侵入可藉由盆栽、食物、人的傳遞及自行爬入或飛入。
(c)內部的建築結構或人為的疏忽造成。如:管路破洞未補、垃圾桶未加蓋,皆是害蟲最佳孳生及侵入之途
徑。
因此全面撲滅根除—可(條件是密閉式空間)。由此可見害蟲的根除必須是多方面的管理方能達到接近無蟲害的空間。
結論:
任何完善的設備都必須由聰慧、專精的人去操作與判斷,同樣的害蟲的控制不單只是例行公式般的制式操作,而是必須具備。
(1)在環境變化下仍能調整方式了解害蟲的生態變化。
(2)當結構受到破壞或改變時能提出問題及解決方案,而不是等著問題自動消失。
有效的害蟲控制,除了環境之外必須不斷的溝通、不斷的技精求精、不斷的資訊輸入(全球同步)以及監測、預防。
|